时间:2019-05-20 10:01 │ 来源: │ 阅读:1322
随着“4+7”带量采购政策不断落地。大批原研药纷纷降价,而这也正是宣告:仿制药正式进入薄利时代。
事实上,控制医药市场不合理的增长,降低原研药的价格,是国际上普遍在原研药专利过期后,都会遭遇“专利悬崖”。无疑,这将让国内仿制药生产企业逐步进入与原研药集中招标采购、争抢销售份额等竞争市场的常态。
日前,在第四届中国医药领军论坛上,众多行业专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共议“转型与重构-仿制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健识局作为独家支持媒体也参与其中。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段继东表示,中国医药产业将面临重构,企业要想获得较高利润,必须进行战略重构、资源重组、模式重建、组织重塑从而建立系统化工程,否则将会被产业所淘汰。
截至目前,中国现有的18.9万个药品批文中,有95%属于仿制药。2017年,中国的仿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占据中国制药企业营业收入的大头。
而我国仿制药行业长期以来“小、 乱、散”的局面,在本轮新医改的驱动下,行业间将呈现规划化的兼并重组,通过横向整合、战略合作、垂直整合,实现整合行业资源,优质品种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临行业转型
仿制药市场未来将突破万亿大关
中国正从仿制药大国向仿制药强国迈进。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测算,受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突破万亿大关,可达到14116亿元。
不过,仿制药产业依然面临着难过“质量关”的尴尬境地,长期面临着“安全、无效”的问题,质量远不及原研药。曾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透露,以前批了很多批号,一种药几百种批号,仿制药很多是三仿、四仿,有的药效不及原研药的10%。
而研发投入少,数据造假,生产工艺随意变动,不重视产品质量和疗效,这也直接导致不少药企难以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有调研数据显示,在国家药监局2007年前获批的品种,已有超过八成的药企出现生产工艺变更。
段继东则认为,过去十多年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与“三保”支出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但很多仿制药企业却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管理体系。
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深入和未来带量采购的扩大,仿制药将无需再做学术推广,流通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营销成本用作产业链升级,改良设备,优化工艺,引入人工智能,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
未来,我国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必须是在发展战略、产品规划、资源整合、专业化等全方位进行发展。
据IMS数据显示,全球2017年创新制剂市场达2016亿美元,其中口服缓释制剂(含迟释制剂)474亿美元,缓释注射剂456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端制剂目前仅有73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竞争日趋激烈
高难度仿制药仍是蓝海市场
曾几何时,国内的仿制药依靠黄金单品的高毛利,要让众多企业迅速做大。尽管招标降价一直被抨击,但是,国内药企主要以仿制药为主,靠几个品种,毛利高、净利也不少,上市药企年报的数字其实都十分好看。
而在新一轮国家带量采购下,仿制药企业同等竞争,以价格争抢市场,无疑未来仿制药若想在市场上胜出,肯定要靠薄利多销。
不可否认的是,仿制药不同于创新药,降价是必然趋势,能够拥有成本优势至关重要。段继东认为,成本优势核心是供应链优势,仿制药企业可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以乐普公司为例,其在2018年收购了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一跃成为目前全球阿托伐他汀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商。
尽管乐普医疗旗下两大产品硫酸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未中标带量采购,但是依靠稳健的产品策略依旧为公司带来较大的业绩提升。
同时,乐普医疗加大非4+7领域硫酸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的推广力度,实现全部产品在otc渠道的快速成长,积极应对未来更大区域的药品集中采购。
事实上,未来在国内,高难度仿制药仍是蓝海市场,仿创结合是必然趋势,国内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提早布局创新药研发,未来创新药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段继东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今后将由内而外呈现“强、全、尖、多”四个方面的变化,行业集中度有望在2020年突破50%,一批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将具备国际竞争力。
来源丨 健识局 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