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日四川省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确定成立四川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委员会,同时公布2019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目前四川共有304家医疗机构加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制定四川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对本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为本省的药事管理政策提供支撑。
目录动态调整,对碳青霉烯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专档管理
此次公布的分级管理目录是在2012版本上进行修订,涉及154个品种药品(“复方磺胺甲噁唑、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呋喃妥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5-氟胞嘧啶”7个品种可不计在品种数内),其中非限制使用级52个,限制使用级62个,特殊使用级40个。(具体见文末附表)
此外,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原则上仅限于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粘菌素 B 、多粘菌素 E原则上仅限于成都地区三甲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
《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根据修订后的省级目录,结合临床感染性疾病诊疗需求,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同时加强对碳青霉烯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专档管理,覆盖处方开具、审核、点评等环节,不断提升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
《通知》要求加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对不及时,不规范报送数据的市(州)和单位,我委将采取约谈主要负责人,纳入医院巡查室评审,或暂停其医院等级评审申报资格等措施严肃处理。
“限抗令"一直在路上
自2011年、2012年发布号称“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讨论稿和正式稿后,各级部门相关政策、通知也陆续出台。近年来,关于抗菌素管理的文件也是频繁下发,2016年,“限抗令”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2016年1月,卫计委等12个部门共同成立了应对细菌耐药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将从国家层面采取行动,强化多部门协调配合,对细菌耐药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5月17日,卫计委在抗菌药物监测工作讨论会上通报了2014-2015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8月25日,卫计委会同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加强抗菌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环境污染等各个环节管理,全面提升我国细菌耐药防控水平。
10月12-14日,卫计委约谈对抗菌药物管理不力的10省市共计14家医院的主要负责人,督促整改并跟踪复查。
11月21日-24日卫计委发布《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展现了近10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格局,首次晒出“2010~2015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
12月9日,卫计委发布《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要在2020年以前设立感染病区或医疗组,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
2017年3月3日,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要求本通知发布后一个月内各医疗机构应将制定好的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上报并备案,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要求按照规定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少于1年。这意味着我国抗菌药的临床使用已步入“限抗令”下的新常态。
国家各部委对药品使用的管理,除了在招标采购、医保目录准入环节严控外,在临床使用上,也针对特定类别的药品进行管控,比如,辅助用药、营养性药品、抗菌素、高价抗肿瘤药品是重点监控的对象。
2019年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对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提出五点要求,其中就要求合理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减少预防使用和不合理静脉输注;各医疗机构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少于1年,避免无理由地频繁调整供应目录品种。
要遏制碳青霉烯类耐药过快增长的势头。鼓励医疗机构对耐药率较高的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抗菌药物进行重点监控,纳入专档管理。
强调“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减少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进入2019年,将是各省市落实国办13号文、重点监控政策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深入各行各业,医药市场结构性调整加速,这些类别的品种,需要从产能结构上、工艺上、学术上、国际化上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