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检测结果显示安全、从而真正实现“心理解封”的武汉,将成为接下来全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
八点健闻近日获悉,中央财政将划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武汉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武汉市之所以成为试点城市,与其目前的医保资金困难有关。资料显示,武汉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从2013年开始出现缺口,连续5年有累计缺口。2019年略有结余,但依旧无法弥补缺口。而新冠疫情,为武汉医保带来新的压力:医保支出增大,对企业减半征收医保费用的政策,又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收入。截至2019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6912.11亿元。从全国来看,并无“穿底”的风险。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医保基金缺口的城市非独武汉。报道显示,在武汉出现缺口的2013年,全国32%的统筹地区(225个)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其中22个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退休人口的增加,武汉的改革试点,可能有很强的示范性。
新冠疫情中,武汉市实际结算的治疗费用比内部早先“预期“的为低。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50340例,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在2.1万元,医疗费用超过40万元的有97人。在费用结算上,武汉市医保支出占68%,武汉市财政支出占32%。单看武汉市医保结算,费用为5亿多。此外,武汉市财政还负担了其他的部分,包括方舱患者的治疗费用等。结算费用比预期低,一个原因是,全国4万多名医务人员带着设备器材驰援湖北,提供了超常规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这些成本很难充分体现在上述费用中。疫情对医保基金的最大影响,还是造成收入减少。为配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从2020年2月起,武汉各类参保单位医疗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期限为5个月,但是个人账户划入不会减少,所以减半征收的部分将直接影响武汉医保统筹基金收入。据武汉医保局测算,预计11.56万家参保单位将减征37亿元。今年武汉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入预算近130亿元, 37亿元,相当于减征近三成。自2011年起,武汉市的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出现收不抵支。一开始,解决方法是动用累计结余弥补。但从2013年起,往年结余也被用完,出现累计缺口。2019年3月,武汉市医保局挂牌成立后,当年医保统筹基金实现了9年来的首次当期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收入96.51亿元,支出92.81亿元,结余3.74亿元。从过去的历史看,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收的少,支的多”。“支的多”包括不合理的支出,比如全国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欺诈骗保。
2020年5月4日,武汉药店悬挂的"打好打击反欺骗诈取医保基金专项行动攻坚战”宣传横幅。来源:人民视觉
从医疗机构这一环节来说,住院率过高这一指标就能反映当地的过度医疗及其造成的不合理支出。2011年至2018年武汉市住院率都在2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住院率。比如,2017年武汉市住院率为23.8%,而当年全国平均为17.6%。
武汉市医保局曾做过测算,若将住院率控制在15%以内,近10年统筹基金可节支80亿元以上。再说“收的少”——武汉的医保基金筹资水平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低位。相关人士解释,此前多年,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来武汉,给予企业医保缴费优惠。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武汉的单位缴费费率只有8%,低于平均值8.32%,排序最高的是杭州,10.5%。另外,因为没有实现门诊统筹,医保统筹账户只报住院不报门诊,当地企业普遍存在缴费动力不足的情况,“保底缴费”是当地特色。政策规定,医保基金的缴交基数,最低可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最高可达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但有统计发现,有55%的武汉企业都在按照社平工资的60%为基数缴交医保”,有关医保局专家解释。据测算,统筹基金收入因此累计减少了60亿元以上。今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从深化医保改革入手,深入涉及整个“三医联动”改革,被各界普遍认为是能够为未来十年中国医改定调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共有28条,涉及医保基金管理的重点部分包括:改革医保个人账户,逐步将其吸收并入统筹账户,并门诊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范围;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级,鼓励省级统筹等。
八点健闻获悉,武汉市医保局近期在制定最新的医保改革方案,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改革国家试点。相关人士透露,武汉将在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优化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最新的医保改革方案时,此次武汉市医保局也提及,将建立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比如健全疫情期间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疫情期间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探索建立疫情患者医疗费用财政兜底保障机制。武汉市医保局还制定了三年目标: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消化累计缺口,实现市本级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高于3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目标。具体来说,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迫在眉睫。武汉市医保局将建立门诊统筹,调整三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促进分级诊疗。“改革个人账户,建立门诊统筹”,正和3个月前发布的《意见》相契合。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自90年代开始建立,设立个人账户的目的主要有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增强个人责任,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同时能够实现大病小病统管的目的。此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还具有纵向积累的功能,个人账户的强制储蓄特点,能够对个人一生的医疗费用进行均分和平衡,通过年轻健康时的多积累从而减轻年老时的医疗负担。今年1月,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中说:当前个人账户上大量的钱“趴在账上不能用”,个人账户累计结存超8000亿元。一边是中青年和健康状况较好的参保人个人账户大量资金沉淀,滋生浪费、骗保;另一边是退休人员和慢性病患者个人账户不够用,在就医时还需要支付现金。今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谈到医保个人账户存在的明显问题说:“统筹基金筹资有限,往往优先用于住院费用报销,绝大多数地区没有较好的门诊统筹,这使得门诊费用较高的老年人负担较重。这会激励患者为了医保报销,小病大治,过度住院。2017年全国职工保参保人百人住院人次达到18.4,其中在职职工9.8,退休职工42.4。而门诊统筹支付待遇较好的地区,如北京、上海(门诊统筹支出占统筹基金支出比重分别为66%和45.7%),参保人百人住院人次仅有8.6(在职4.3、退休28.2)和15.2(在职7.4、退休3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门诊统筹支付较差的地区存在明显的过度住院现象。意味着统筹基金的极大浪费。”具体到改革个人账户的政策实施路径,朱恒鹏提出可以考虑两种选择:第一种,不直接取消个人账户,而是建立门诊统筹制度。在规定的窗口期内,参保人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参加,即为自动同意用个账基金购买门诊统筹。第二种,逐步过渡,先行将原本30%左右的单位缴费停止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费仍然划入个账;未来再择机将个人账户并入统筹基金。不过,这些都只是建议。现实会如何,还是要看改革试点城市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