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3 08:58 │ 来源:看医界 │ 阅读:1123
新冠疫情的冲击倒逼医疗机构加速改革,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一些公立医院主动求变,对医院服务作出调整。
近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发布通知称,要加码升级服务,从6月开始推出全预约门诊、按需增设号源、开放周末门诊、检查加速度、手术安排提速、住院床位全院统筹、互联网医院“云”服务、志愿者服务全天候、MDT门诊少跑路、微改造优化环境等10项举措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据了解,湖南省人民医院疫后提出要升级10条医疗服务,实际上是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在危机中主动求变的一个缩影。
据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开会动员,对后疫情时代的医院发展提出了门诊工作要动态化管理,根据患者需求合理调整;要推动线上医疗,探索建立智慧医院;要加强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等战略。
疫情冲击,医疗机构普遍面临三大危机!
那么,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事实上,情况还是非常严峻的。
1、资金链断裂危机,医疗机构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危机。广州艾力彼一份覆盖316家医院的调查显示,76.6%的受访医院现金流下降幅度超过20%,有50%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2个月,面对营收压力,14%的公立医院没有短期资金来源渠道,而民办医院这一比例更高为29%。
2、门诊量下降,医疗结构面临营收压力。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最新数据,2020年1~3月,全国医院总诊疗6.2亿人次,同比下降28.9%,其中公立医院同比下降29.0%,民营医院同比下降28.1%。
在疫情常态化控制的当下,医院诊疗恢复情况不容乐观。《看医界》医管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5月份,76家社会办医院中,超九成社会办医院门诊量未能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还有超三成的社会办医院门诊量未能恢复到去年同期门诊量的一半。
防疫成本提升为社会办医院运营难点,上述调研还显示,因疫情因素,关于当前社会办医院运营的主要困难,样本医院中80.3%的医院选择了病源减少,32%的医院选择了防疫成本提升,43.4%的医院选择了资金问题。
3、医疗生态改变的危机。因为疫情关系,互联网医院也将成为公立医院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为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热门业务。互联网医院的建立将彻底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线下挂号预约将100%转为线上。而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并不具备实力去建设互联网医院,而各大导医平台的引流也是偏向公立医院的,可以预见未来民营医院的引流方式也将重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后疫情时代医院运营的三大对策
疫情在给医疗机构带来危机的同时也是倒逼医疗机构改革的机遇。
1、改变病种结构,增加抗风险能力。“医疗服务半径有的是长半径,也的是短半径,长半径的医院外地患者占比较大,受疫情影响,外地患者会减少,慢性病和非重症、急诊患者量也下降,医院营收相应下降”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向《看医界》表示,受疫情影响一些依赖外地患者的医院营收面临压力,此外一些专科医院比如口腔医院受疫情冲击强烈。庄一强认为这时候医院要改变医院的病种结构,从而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2、医院的企业化运营成为主旋律。庄一强表示:“我国公立医院实施的是差额拨款,财政拨款占到医院收入的比例大约为10%,医院的企业化运营成为主旋律,医院需要在市场上竞争”。
在医院运营上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最可行的路径就是抱团生存。所谓的抱团生存,就是寻求更专业的医院经营管理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升级医生资源,构建特色科室差异化竞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规范永续经营。
3、“去时空医疗”或将成趋势。在互联网医疗不断探索的当下,庄一强提出了“去时空医疗”这一概念,他认为“去时空医疗”是相对于面诊而言的,患者和医生之间在诊疗时间和空间上可以不同步。比如一个广州的患者想看上海的专家,他可以不用来上海,可以通过给医生以留言的方式提供个人病症信息,而医生也不用立马回复患者,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诊断。
庄一强认为“去时空医疗”或将成为一种趋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可以为医院过滤一些慢性病和非重症患者,从而减少医院线下门诊的人数,减少人员的聚集。同时还可以给患者提供便利,缓解患者疑虑,同时增加了医生的诊疗量,如果是收费项目还可以增加医生收入。
另外,庄一强还认为互联网+医疗将会产生新一轮的大医院虹吸现象。庄一强表示,在互联网+医疗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部分的当下,有互联网医院建设能力的医院都是大医院,再加上医院的企业化运营成为主旋律这一基本格局,竞争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将会产生新一轮的虹吸现象。
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分级诊疗除强扶弱的本质存在潜在矛盾,需要找到这一矛盾的平衡点。庄一强认为互联网医疗下催生的“远程诊疗”可以使得大医院“人不下沉,技术下沉”,即专家人不下沉,但是它的技术是下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