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5 09:02 │ 来源:药筛 │ 阅读:1215
消化类产品中,抗酸和抗溃疡药是绝对的大头,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市场规模大,爆品多,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
最近几年,受到重点监控、竞品增多等因素影响,这类药物的总市场销售规模增长缓慢,不同品种命运各异。
而随着一致性评价推进,将来此类品种若被纳入国家集采,市场必然巨变。大部分企业的日子会很难过,然而,下面这些产品和企业,日子可能更好过。
1、独家品种还是硬通货。
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丽珠的独家品种艾普拉唑。前几年,这个品种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绝对金额和其它PPI相比,还有差距。设想一下,如果其它同类竞争的PPI产品都被纳入集采,价格大跳水,这对艾普拉唑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呢?
2、同类品种捡漏
从临床疗效上来说,PPI药物抑酸效果远好于H2受体阻滞剂,但后者如果能有市场价格优势,产品照样热卖。最典型的就是罗沙替丁。
2012年,北京四环首家上市注射用罗沙替丁醋酸酯,当年的单支最高中标价325元,后来全国价格维持在180元上下。
2014年哈药生物工程第2家上市,也是走高定价策略。在两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罗沙替丁总市场销售已超过10亿元。
如果PPI类药物被纳入国家集采,罗沙替丁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3、非医保不再是劣势
已上市的PPI药物中,仅有雷贝拉唑注射剂不在医保目录,但这并不影响产品销售的快速增长,2019年已达到17亿元。这说明市场有足够的自费支付能力。
而随着医保控费压力越来越大,非医保品种反而不会受到太多限制。
类似集采等新政来临时,总能打破现有的平衡,改变原有游戏规则,给产业带来危机。
希望大家能正面威胁时,也不要放弃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