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4 08:54 │ 来源:看医界 │ 阅读:1210
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到底怎么搞?重点有哪些?笔者就依据《指导意见》和大家一起学一学。
指标四大类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
在指标体系构成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指标与二三级医院有较大区别。在此前印发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方案中,尽管指标数量差距很大,三级医院55项,二级医院28项,但指标体系均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这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却由服务提供、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42项指标构成。其中服务提供,重点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等指标考核功能定位情况;通过人员负荷指标考核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用药、院内感染等指标考核基层医疗质量与安全。共设定了25项指标,占42项的59.5%,也是考核的核心。
综合管理,重点评价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协同服务。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信息管理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服务信息化功能实现情况;通过双向转诊、一体化管理考核协同服务情况。共设定指标10项,占23.8%。
可持续发展,重点评价人力配置和人员结构情况。通过人力配置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潜力;通过人员结构指标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共设定指标5项,占11.9%。
满意度评价,重点评价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医务人员满意度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高质量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设2项指标,占4.8%。
从指标设定的数量看,也体现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即提能力;另一个是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弥补新医改以来强基层的短板。
基层注意:这10个指标应该重点关注
尽管基层的考核指标有42个,比三级医院少比二级医院多。但国家监测指标要少很多,当然也许考虑的基层信息化缺口大,医疗服务能力差距大,如果设定太多的监测指标可能会成为基层的负担,而且数据质量也成问题。
当然按照三级医院考核反馈情况看,国家监测指标应该也是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重点关注的。基于此,这里主要将这10个指标做一分析。
指标1是诊疗人次数,定量,重点考核门急诊诊疗人次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
指标2是出院人数,定量,重点考核出院人数及与上年相比变化情况。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
这两项指标属于“功能定位”,也就是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在正常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是否有能力提供诊疗服务,能否实现“基层首诊”目标。监测该项指标要求同比合理增长。
指标17.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定量,计算方法是: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这里是诊疗人次数应该是该院“年”门急诊诊疗人次总数。
指标19是病床使用率,定量,没有病床的机构不考核此项。计算方法: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这两项指标考核的是服务效率。
指标26是门诊次均费用,定量,计算方法:(1)门诊次均费用=门诊业务总收入/年门诊总人次数;(2)门诊次均费用变化情况=(本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门诊次均医疗费用×100%。
指标27是住院次均费用,定量,计算方法:(1)住院次均费用=住院业务总收入/年住院总人次数;(2)住院次均费用变化情况=(本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上年度住院次均医疗费用×100%。
指标29是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定量,计算方法: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收入×100%;医疗服务收入包括挂号收入、床位收入、诊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药事服务收入、护理收入。
监测这3项指标属于经济管理指标,主要目的是了解门诊、住院费用情况,既要监测次均费用,要有监测增长幅度,还要了解医疗服务收入构成,按照国家政策导向是门急诊和住院费用增幅合理、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增长。
指标36是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定量,计算方法: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10000/服务人口数;全科医生数指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或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执业(助理)医师数之和。这项指标检测的是人力配置,按照国家要求,全科医生配备数量要不断增加,但在某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检测此项指标意义不大。
指标39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定量,计算方法:具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同期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0%。
指标40是中医类别医师占比,定量,计算方法:中医类别医师占比=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
这两项指标检测的是人员结构,与指标36一样,在某一家医疗卫生机构检测这一指标除了导向性外,实际意义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10项监测指标,均从卫生健康统计年报、卫生财务年报和中医医疗管理统计年报获取。因此,希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注意三个统计报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任重道远
与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考核主要由医疗机构完成指标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管理、服务和信息系统支持不够,而且数量众多,比较容易出现数据“失范”,从而造成数据“失真”,因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责任主体。但由于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未必能够做好此项工作,因此《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
作为绩效考核,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能力和质量,因此《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做好绩效考核反馈与改进。考核结果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反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而且提出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动将考核结果通报同级有关部门,供相关部门在制定财政补助、医保基金支付、薪酬水平等政策,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聘任、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参考。
据统计公报,2019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07545个,其中:医院343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439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5924个。医院中,公立医院11930个,民营医院2242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013个,乡镇卫生院36112个。
由此可见,在所有启动实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相比,数量占比仍然很小。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很有必要;二、在基层实施绩效考核难度比较大,要做好并达到预期目的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