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中心
适用于联众药械圈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商产品,查看代理申请等。
药直聘
适用于药直聘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聘职位,查看简历申请等。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手机验证码登陆

联众药直聘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新药竞争2.0时代到来!艾伯维、拜耳等MNC与本土Biotech抱团,百济神州向恒瑞进发…

时间:2020-09-08 09:09 │ 来源:E药经理人 │ 阅读:1339

近日,艾伯维在中国完成了第三笔交易大单,成为今年与本土创新药企合作最为频繁的MNC之一。实际上,在疫情的催化下,无论是MNC与本土Biotech,还是Biotech与Biotech之间,合作交易正在变得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仅新药间的授权合作交易就已经接近40笔,而MNC与Biotech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已经接近2019年全年。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本土Biotech主要是通过合作交易获取新药,并与MNC共同推进研发,最有代表性的像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合作将PD-1成功从研发到上市;而今年的交易开始呈现一些变化,本土Biotech开始将合作重点聚焦于推进新药的商业化上市,譬如华领医药与拜耳就新一代糖尿病药物dorzagliatin达成最高44.8亿元的商业化合作协议。
从今年的产品交易中,不难发现在政策、市场、竞争、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内关于新药的竞争已逐渐步入2.0时代,从对研发产品管线的单一追逐,逐步扩大至对商业化上市的争夺。
不久前,高瓴资本张磊在对话李小加时,曾对生物技术产业所处阶段下了一个关键词“寒武纪阶段”。他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到了一个什么阶段呢?叫寒武纪阶段,就是生命大爆发阶段,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出现,这些出现的原因背后是有监管的,有市场经济的。”

在“寒武纪阶段”,生物医药创新药企涌现,新药品种、新药临床扎堆式的喷发,E药经理人此前在对生物医药2020年上半年总结关键词之一就是“爆发”。罕见!3.75天一家药企上市,赛诺菲、BI、高瓴等密集布局,生物医药启动“资产大挪移”?爆发一定程度上会带来竞争的升级,所以当国内药企都“喊创新”的时候,无论是MNC,还是Biotech,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形势越迫切动作就越频繁。

这些大动作背后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或维持竞争地位,但直接动机并不尽相同。从今年那些活跃交易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被动抱团和主动谋划。具体而言,“抱团”主要发生在近年业绩承压急需获取新的增长点的MNC,以及药物单一商业化能力薄弱的本土Biotech之间;另一部分企业可能并未出现“新药荒”,但却在市场上频繁出击,通过并购或授权交易来扩充自己的研发管线,这一类药企目的在于未雨绸缪。
01 被动抱团
在这里“抱团”,并非是个贬义词,因为在竞争激烈时,合作达成联盟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产业的发展模式。如果往悲观的数据上看,你会发现时不时就会爆出零售巨头关门闭店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可能有无印良品、施华洛世奇、达芙妮等,在各个国家都有,当然这还是知名的企业,小企业更不敢去统计。
放到生物医药领域,却是一种偏正向的催化剂,有些投资人在医药市场遭遇了“4+7”带量采购、辅助用药目录等“黑暗”岁月,决定3年之内再也不碰生物医药股了。但现实却总是出人意料,疫情让生物医药站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光时刻,而高光背后隐藏的那些“暗”并没有一笔带过。
今年,艾伯维在中国完成了3笔大交易,成为与本土创新药企合作最为频繁的MNC。第一笔发生在6月1日,艾伯维宣布将与北京加科思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后者SHP2抑制剂的项目。协议约定,艾伯维将获得加科思SHP2项目的独家许可权。
第二笔发生在6月5日,艾伯维、和铂医药、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及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宣布就一项47D11中和抗体的共同开发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合作艾伯维将有机会获得该项目全球独家商业化权益。
第三笔发生在9月4日,天境生物宣布与艾伯维达成了一项价值高达19.4亿美元的合作。通过合作,艾伯维将获得天境生物CD47单抗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许可,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负责产品的生产,全球市场的生产与供应将由艾伯维主导。
如此频繁交易背后的“金主”艾伯维,其实并不如表面风光。2019年,修美乐遭遇全球生物类似药侵袭(彼时FDA批准了8款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开始出现销售收入同比下滑,全年收入为191.69亿美元,单品收入占艾伯维总营收的58%。由此可见,修美乐对于艾伯维的影响。而在中国,截至目前已有包括百奥泰、海正药业、信达药业的3款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登场。不过,修美乐在2019年已经降价60%至3160元中标,据海通证券测算,2020年修美乐或将通过2020年医保谈判从3160元降至1290元。
所以,对于现金流充足的艾伯维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买买买,扩充研发管线,寻找到新的“药王”。
与之有类似境遇的是拜耳,在今年的半年报中,拜耳表示糖尿病药物拜唐苹(通用名阿卡波糖)全球销售额下降了73.8%,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实施了带量采购政策,拜唐苹销量的增长无法抵消药品的大幅降价。这是MNC在年报中单独提到中国原因为数不多的几次,由此可见其影响。
但是拜耳的拜唐苹在中国有多年基础,包括销售渠道、患者教育等,如果因为集采不需要这些软件的投入,要解决可能面临一笔不小的退出成本。8月17日,拜耳宣布与华领医药建立战略合作,就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dorzagliatin在中国达成商业合作协议。华领从这一笔交易最多可获得44.8亿元,而拜耳获得该产品在中国独家商业化的权利,并将根据华领净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获得服务费用。
根据协议条款,华领医药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将负责临床开发、注册、产品供应以及分销工作;拜耳作为推广服务提供方将负责该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推广以及医学教育活动。
由此,拜耳在拜唐苹上面的软件投入终于有了承接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笔交易与大多交易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Biotech是直接把中国商业化的权利也授权给了拜耳。华领医药虽然是港交所新政后第一家上市的未盈利药企,但在资本市场表现一直不太乐观,原因是很多资本质疑dorzagliatin的作用机理。该药目前在临床3期,但华领医药一直未配备商业化运营团队,所以与拜耳合作成为其对抗竞争的主要方式。
02 主动谋划
与抱团相反,有一些企业可能并非出于业绩迫切的压力,或者是商业化能力不足,而是主动的去买买买,以扩充其研发管线,通过量变来增强其竞争力。
往早一点看,BMS就是典型的例子。多年前,以珍珠链并购引以为豪的BMS,从未想过自己会进行“世纪大并购”,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资金等现实原因。但当BMS吞下新基,你会发现他开始买一些平台资产,新基就是最大的平台。与小并购不同的地方在于,买大平台意味着买下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药品,还包括她整个商业团队、渠道等。
所以,当像BMS这种并不缺乏新药的MNC鲸吞新基时,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规模,成为顶级制药公司,确实从营业收入角度看,BMS也因此从全球制药TOP10名单跃升至TOP5名单。
回归国内,百济神州似乎长着“BMS”的基因。2020年,百济神州亦是新药交易中的活跃对象,不过与“抱团”的上述本土biotech不同,百济神州是买买买的那一方。其实,从百济神州的研发管线来看,她买买买的动机并非那么强烈。
这家年轻公司,拥有着数量与进度匹敌恒瑞医药的产品,《恒瑞医药与百济神州管线对比》商业化能力虽然比不上恒瑞医药的万人军团,却也是千人部队。拿PD-1的销售来看,信达生物因为进医保上半年销售9.21亿元,销售团队为1100余人的规模;媒体引用IQVIA数据称恒瑞上半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销售团队规模约在15000人;百济神州不到4个月销售约3.5亿元,2020年6月底,百济神州商业化团队已超过1200人。
不缺管线、不缺商业化能力的百济神州却也出现在今年交易的活跃榜单上。8月27日,百济神州宣布就丹序生物开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达成独家授权协议,获得多款新冠候选药物大陆外的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利。
8月24日,与百奥泰签订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的授权、分销、供货协议,这一笔交易类似于华领医药和拜耳的交易。共同点在于百奥泰、华领医药把在中国商业化的权利分别交给了百济神州和拜耳。与华领医药一样,百奥泰也是一家年轻的企业,旗下还有一款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如果想要覆盖两个药的商业化,恐怕是有难度。也有业内人士反映,现在新产品“进院”非常困难,最好通过医保谈判。
1月,百济神州还从EUSA Pharma引进了多款治疗肿瘤的单抗药物。百济神州研发管线如此之多,为何还要买买买?“人傻钱多?”此前百济神州在7月13日完成20.8亿美元股权融资时曾有过如此言论。
实际上在强竞争环境下,手握大量现金和候选物的百济神州,通过扩充管线形成平台来分散风险,毕竟泽布替尼2020年第一季度在美国销售仅为72万美元。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考虑管线资产的变现问题,像百奥泰贝伐珠单抗的权益,就属于临床后期的产品,也是为了在商业化竞争中有新药支撑。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