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16 17:29 │ 来源:看医界 │ 阅读:1177
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指出,我国医护人才总量、结构都还不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此次疫情更加显现出公共卫生、重症救治和护理等方面人才不足。要加大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医护人才保障。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四大学科研究生扩招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医师总数为386.7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刚刚过半,占57.4%。尽管这个数字比较前几年已经有所增长,但医生数量、尤其是高学历医生数量依旧严重短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会议提出了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的几大措施。
首先是强基层。众所周知,我国医疗呈现倒金字塔的格局:基层发展不足,顶层过于膨大。尽管国家想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并三令五申地提议让医生资源下沉,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基层越没有好医生,患者越涌向北上广,看病难问题加剧。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
会议指出,要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要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逐步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此外,中央财政也会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
除了全科医生培养,会议还提出要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据悉,新冠疫情期间,大医院暴露出院内感染控制的短板和优质人才不足;在对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重症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得到重视。而麻醉、儿科又是我国医疗体系中人才长期短缺的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扩大的是“研究生”而非“本科"的招生规模,不难看出,接下来对于这四大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仅重“量”,更重“质”。
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和公卫建设
“当前突出的短板之一就是护理人才紧缺。“李克强表示,”今年初我到武汉金银潭医院考察时,就有医生向我反映抗疫中护士力量急需加强,所以我们马上从全国再增调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支援武汉。”
李克强在会议中提出,要高度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增强一线护理力量。
总理表示,护理在医护工作中十分重要,“抗疫初期防护设备十分紧缺,不少护士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监护室照料病人,一进去就10个小时左右。”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也曾表示,无论是SARS还是此次疫情,在这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看到护士的身影。在这次援鄂医疗队中,护理人员占整个援鄂队员的近70%。
除了临床和护理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与预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更是救治工作开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金群华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曾指出: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日趋弱化,存在着“重医轻防”的发展倾向。
而经过疫情洗礼,多地已经开始加强公卫建设,一批公卫中心、平战结合型医院正在拔地而起。但光有硬件还远远不够,公卫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医学院校与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
注重临床实践,改革评审体系
“重论文、轻临床”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大问题。李克强表示:据我了解,现在医师职称评定没有论文是过不了关的,这是一个“硬杠杠”。所以医生们为了评定职称,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写论文上,临床实践反倒少了。而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临床实践和临床病例非常重要。
当天会议提出,要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职能,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会议还指出,要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要围绕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经住院医师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与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