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透露,从10月17日开始,各地专家组在某地集合,历时4天,由专家评审团队确定申报药品的技术特点,从而形成新增调入等方面的建议名单。至10月20日,相关专家团队已正式解散。
据悉,目前约有不到一半左右的前期公示品种可能纳入新增调入名单。也就是说,只有大约375个品种可能有机会进入下一步的谈判竞价。
根据有关政策,将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点对点征求企业参与意向,由企业提供谈判材料。第二步,即经过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考虑,确定新版目录品种。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进行新一轮国家医保目录的医保支付标准谈判或竞价,从而确实目录品种的新支付标准。
业人士分析,这一版的医保目录基本由两部分构成,即存量与增量的搏弈。存量就是现有目录的调整,其支付标准(价格)基本上会通过地方带量采购、阳光挂网议价、价格左右联动等方式确定。而增量部分,其医保支付标准除了国采品种外,主要引入了独家的准入谈判(也就是以往的国谈)以及多家的竞价竞争。因此,最终能留下多少品种真正进入医保目录?"用千筛万选"的字眼形容并不过分。
与此同时,在国家医保目录即将水落石出的同时,国家基药目录调整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据业内人士透露,今日,相关部门拟于近期组织召开国家基药目录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的座谈会,邀请16个省的相关主管部门,讨论管理办法修订的有关工作。
此前(今年7月),业界流出基药相关会议内容传递了几点重要信息:一是正在讨论修订《基药管理办法》;二是《办法》出台后才会据此调整目录,按时间进度,今年估计不会启动基药调整了;三是目录调整周期不变(3年),但会每年动态小调整。
之后(10月14日),《重庆市卫健委关于邀请参加国家基药制度座谈会的通知》在业内流出,次日重庆希尔安、太极集团、华森、药友、阿斯利康等13家药企参加座谈会的内容便不胫而走。
相关部委负责人表示,基药不代表低价药,有临床价值高价药也可以考虑纳入基药目录。另外,基药调整不会考虑企业主动申报方式,还是以临床专家遴选方式为主。预计基药管理办法修订稿今年将会公示。
从这一年内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三次相关专题座谈会来看,即便基药目录不会在今年内调整,但基药管理办法应该还是会如期公示的,一旦这个办法出台,目录调整工作也将依此展开。不过,无论是医保目录,还是基药目录,在目录调整中,都提到了将会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也就是离不开药物经济学方面的考量。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所需要识别和计量的成本和收益就全面考虑了用药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包括不良反应、依从性、剂型等诸多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因此,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就作为基药、医保药物遴选、药品集中采购、临床用药选择的重要科学依据。那么,对于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我们也曾和大家分析过二者的不同。医保药品目录是一个药品支付的目录,是从药品层面体现国家医保制度的一个缩影,减轻参保人的经济负担,体现国家的福利制度和社会关怀。医保目录侧重医保报销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可以从医保基金中支付,未进入的不得支付。
而基药目录则是一个偏重用药指导的目录,是国家引导临床用药的方式,目录用药突出临床常见病用药的基础性,是基本的药物。基药目录侧重用药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并通过各项措施来促进使用,比如1+X模式。而非基药医保品种则没有这个“待遇”。当然,两者也有交集,除了极少数的药品外,基药目录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医保药品目录,2019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收录2709个品种,而2018年版基药目录则是685个药品。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品种从685基药目录公布之初的11个,到2019年医保调整后还剩余3个。此外,两个目录的共同点是收录的药品一般要有治疗价值、价格合理、安全可靠,即满足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而基药还有一重隐形政策,那就是解决非医保药品的医保问题,政策发文、总理讲话,这是一条医保准入的路径,因此,没有从医保局渠道进入目录的品种,理论上存在通过基药目录进医保目录的可能。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基药既有医保支付属性,又有用药指导属性,几乎可以说是属于“国家促销”的品种,天然带有很强的“政策势能”——兼具进院、使用和报销三重政策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