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某医院下发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决议》,其主要内容是:1、该医院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仅保留5个化药品种且需降价20%,其余药品从常备目录剔除;2、中成药非注射剂型有30个品种保留且需降价20%,其他药品从常备目录内剔除;3、所有中药注射剂(国药准字Z……)从医院常备目录剔除;4、4+7 药品目录内非中标 4+7 品种从常备目录内剔除。从时间上看,现在临近年底,一些医院为了不影响年度考核,作出一些紧急的用药调整,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还记得在2017年,当时也是临近年底,在四川省原卫计委下达严厉的控费要求后,就有医院已开始动手,发出了第一批停药名单,里面包括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有的医院甚至直接下发通知,全面停止辅助性用药。今年6月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采集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2019年度绩效考核数据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定量指标中各年度数据均填报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数据。也就是说,等到2020年绩效考核,需要采集的数据只剩下不到两个月,如果一些医院在前期没有做好合理用药和控费,那些是需要在最后这点时间去把数据拉平,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排名靠后。从这一点看,到了年底医院如果出现一些用药的调整,是非常正常的,相信这个调整待今年过完又会缓解。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二级、三级医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年版)来看,都提到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的要求。《国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版)》要求,二级医院要统计“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版)》要求,三级医院要统计“辅助用药收入占比”:虽然一个是重点监控药品,一个是辅助用药,但其实这两个统计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针对各省在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基础上,制定的省级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从这一点看,不同省市医院绩效考核统计的品种范围可能就不一样了。医院控费是近年来医药行业的热门词汇。不仅是医院绩效考核改革、重点监控合理用药,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地方医保目录清理、DRGs付费……都与控费有关。2019年5月24日,国家医保局宣布将30个城市定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开展DRGs付费试点工作。目前,关于DRGs付费各地都在不断的探索。DRGs付费将是更严格有效的控费手段,因为在DRGs付费“结余留用“的机制下,医务人员将会尽量采取最为合理、最为经济的治疗方案。2019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本轮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首次大规模调出154 种药品,其中20个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全部调出。据有关数据显示,本次目录调整为医保基金节省150多亿元。今年医保目录调整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又有一批临床经济性较差的药品将被调出医保。
此外,关于地方医保目录的清理,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加快制定省级增补品种的3年消化方案,于今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确保完成第一年至少40%的消化目标。
业内专家建议,药企现有产品和正在研发的产品,都必须按照正规的临床路径去走。若不按照临床路径,那产品在未来分组里面将占不到优势。同时,不按照临床路径走的药品,医生不用,药品的销量也就无法保证。
可以预见,一些价格较高的药品将面临被价格较低的同类产品替代,那些疗效不确切、价格高的辅助用药将加速退出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