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冠脉支架国家层面集采刚尘埃落定,仅仅20天,第二批“灵魂砍价”迎面而来。这对医用耗材市场而言,无疑又是一场大震荡。
目前全国范围内带量采购加速进行,市场普遍认为布局创新性器械企业是目前最好的“避风港”。在此背景下,“医药投资圣手”高瓴资本近日6亿港元投资外周血管介入创新企业——先健科技,成为其重要股东。除了先健科技,同样专注外周血管介入的”归创医疗“10月也完成C轮超3亿元融资。此外,在今年上海进博会上,BD外周血管首款球囊扩张式血管覆膜支架LifeStream在中国首发,波士顿科学、飞利浦等企业也将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重点展示。这个领域今年可以说是备受资本及外企重视,那么外周血管介入赛道到底是有怎样的“魅力”,市场格局又是如何?未来成长阻力在哪呢?外周动脉疾病是指因外周动脉局部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身体局部缺血的疾病,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会引起间歇性跛行、腿部或足部皮肤发冷、慢性疼痛和坏疽等症状。外周动脉疾病虽然致死率低,但如未及时接受治疗,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截肢或死亡等严重后果。静脉疾病主要包括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及静脉受压等引起的血流受阻、肢体肿胀等一系列病症。
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方式,其中介入治疗方式是目前最佳治疗手段。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主要可以分为外周动脉器械及外周静脉器械。其中外周动脉器械包括外周动脉支架、球囊扩张导管、斑块旋切系统等。1、外周动脉支架:主要用于治疗髂动脉、股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肾动脉等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已恢复远端血管的供血,可分为金属裸支架、覆膜支架、药物涂层支架。2、球囊扩张导管:由球囊、导管和导丝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由于血栓或斑块所致的外周动脉狭窄。3、斑块旋切系统:外周斑块切除是在经皮介入治疗技术下将硬化斑块切除并取出的导管治疗手段。我国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众多,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外周血管疾病治疗市场空间将持续增长。
随着外周血管疾病的持续增长,对应的医疗器械市场也将有望翻倍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7.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0.1亿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15.4%。预计2022年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大幅扩容至71.2亿元。
外周动脉血管介入在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外周动脉器械较外周静脉器械发展早,市场规模大。外周动脉器械市场主要由外周血管器械介入手术带动,外周血管器械介入手术中下肢手术占比最大。预计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2亿元。
外周静脉疾病的介入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成熟度较低,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3.7亿元。随着外周静脉器械在临床上应用增多,近几年发展迅猛,预计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31亿元。
由于国内发展相对较晚,我国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市场主要被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库克等国外企业占据,目前进口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他们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介入器械与与配套耗材完善,并培养了一批可开展相关手术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从而长期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目前,国内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发力布局,如心脉医疗、先健科技、微创医疗、先瑞达等,虽然这些品牌都还不成熟,产品相对贫乏,各自仅拥有1-2个外周血管产品品种。但未来随着在研产品慢慢上市,国产企业与进口的差距将慢慢缩短,在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将拥有更多话语权,加速国产化落地。
虽然有着庞大的患病数量,但我国外周血管疾病检出率与治疗渗透率较欧美市场仍有较大差距,行业的发展也面临重重阻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从患者端来看,外周血管疾病致死率低,导致患者手术意愿不强。以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率而言,只有0.2%的患者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外周静脉疾病的治疗率则更低。
从医生端来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整体发展时间不长,医生普及程度相对不是很高,尤其是三线城市,几乎还没有血管外科。医生对于外周疾病的认识也尚不完善。
从企业端来看,外周市场涉及产品众多,如裸金属支架、裸球囊、腔静脉滤器、取栓产品等。目前国内主要产品仅进口厂家技术要求过关,如支架受力情况复杂,远期断裂率较高。医生也更信任进口产品。因此外周血管介入市场国产厂家很难切入,仅球囊与腔静脉滤器国产厂家有一定市占率。
首先,对于患者端来说,外周血管疾病会引起引起间歇性跛行、腿部或足部皮肤发冷、慢性疼痛和坏疽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和截肢。随着患者经济生活水平改善,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对于疾病认知的提高。未来在患者端,就医手术意愿将会逐渐提升。
其次,对于医生端来说,目前血管外科的发展在不断完善,未来尤其是三线城市医务人员,对于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再次,对于企业端来说,丰富产品管线,提升技术水平是切入市场的一大契机。目前,在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哪怕是进口企业的产品都处于更新迭代中,国产企业持续不断研发,保持创新能力,将有机会在市场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