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0 09:30 │ 来源: 健识局 │ 阅读:1183
创新药在DTP药房的销售占比达90%以上
“国产创新药进院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4月9日举行的“畅议谈判药品落地”研讨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如是说。
有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在1420家样本医院中,进院比例约为25%。这组数据引发医药界关于“创新药进医院难”的广泛热议。
宋瑞霖表示: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国家投入了230亿元支持了5000多个项目,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我们的创新药,这是初心。“现在初心的实现遇到了障碍。”
创新药入院难的背后原因复杂。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800张以上床位的公立医院,药品配备数量应不超过1500种。国家医保研究院副研究员曹庄认为,不同医院在医疗系统的功能定位不同,配备的品种差异较大,很多患者无法购买到自己所需药品。
与会的多位专家向健识局表示,创新药进入医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协同运作,破解“最后一公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大批创新药获批上市
若想进院并非一蹴而就
大批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院,其实医保基金的支持力度是足够的。
根据全国的监测数据,2019年中国谈判准入医保药品目录的35种创新药。与之相对应,医保基金在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2020年四季度,支持这35种创新药的医保费用是一季度的5倍。
不过,医保基金的支持并未解决创新药进院难的问题。健识局了解到,医疗机构审核引进一款创新药是有相应的审核流程。
据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赵斌介绍,创新药物必须通过医院的药事委员会开会讨论,同意后方能进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不过,很多医院召开药事委员会的惯例是半年开一次,个别医院甚至几年开一次,创新药入了目录入不了院,很大一部分问题在这里。
会上,宋瑞霖发出质问:“我们的医院也没少开那些没用的会,怎么就不能够每年多开两次药事会?是不是心系患者?是不是以患者为中心?是不是应该在党史教育中认认真真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药事委员会只是第一关,创新药并不是批准入院就能用了。大批创新药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新产品,集中进入医保目录后,使得医务人员学习、整理、消化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也阻碍创新药在临床上的投入使用。
任何一款药物都存在不良反应,如何短时间内正确的使用是摆在所有医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赵斌认为,从一款创新药物获批上市,距离被临床医生详细了解并熟练使用,还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这只是阻碍创新药入院的一小部分原因。与会的多位专家指出:随着药占比、药品零加成、医保总额预付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销售药品成为医疗机构的成本,药剂科对新药的引入缺乏动力。
要想打破限制,只有减少考核。2019年,云南省医保部门联合卫健委,通过取消药占比、门诊次均费用增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等5项考核指标,落实医保谈判药品的落地,目前试点效果明显。
但这项试点并未在全国铺开。究其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健识局表示:“公立医院的所有举措都是以通过主管部门的考核,以及自身业务的发展而定。不会为了单纯解决创新药进院难的问题而做调整。”
进院困难重重
双通道有望破解现有困局
创新药大多是“独家品种”。企业通过“自愿参与、自主报价、公平竞争”的原则进入医保谈判。但因缺乏临床使用数据,不能正确评估临床用量,因此无法利用行政的手段,让药品进入医疗机构使用。
创新药顺利进入医疗机构,考验着各家药企的商业化布局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陈昊建议:“缓解创新药目前进院难的问题,可利用双通道政策(即医院和药房),让医院开具处方,患者到药房拿药,形成处方外流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余个省级医保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部分谈判药品实行“双通道”的保障政策,即对参保人员使用的高值、特殊药品,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共同保障的办法。
曹庄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谈判药品医院供应不足的问题。
实质上,近两年创新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在DTP药房而非医院。2020年9月,陈昊在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表示:“近两年上市的创新药,DTP药房的销售占比可达90%以上。”
不过,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尚未执行“双通道”的政策,很多创新药不能通过DTP药房进行销售。
陈昊认为,要提高创新药的医院市场准入,除提升医院对创新药的科学认知和相关服务能力外,还需要创新支付方式,建立多元共付的创新药费用分担机制。
事实上,解决创新药入院难的问题。多数专家认为,这不是依靠某个单一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医院、医保、企业、药店之间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最终让所有的患者都能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