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药品国采公告6月20日正式下发,计划7月12日上海递交资料并开标。
此次集采规则在结构上,与第2-5批化学药集采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局部进行扩展、延伸,其目的在于补漏。1、中选条件从入围淘汰(N-1,2,3,淘汰报价最高的1个-3个)到(1/3,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就中选),变为入围淘汰+(1/3+1/2),后面增加的1/2(需要在满足1/3的基础上,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主要要排除报价最高、或者从整体看排序是否最高(降序TOP6危险)。考虑了整体降幅及最高报价因素,估计此番操作,前5批化学药平均降幅53%的均势会打破,隐隐觉得上面对降幅还是有更高的预期。
1/2的增加,条件变得更加复杂,报价的难度指数级提高。厂家报价同时要考虑三个阶段的淘汰、限高、降幅和同时匹配因素:3)通过上述两关,还得考虑能否满足此次集采新增的1/2条件?
- N-1,2,3:指的是入围阶段淘汰报价最高的1个-3个(根据参与数量);
- 1/3:指的是满足三个条件之一,三个条件指的是你的报价:1)不高于最低报价的1.8倍,2)不高于0.1元,3)降幅不低于50%,满足其中一个,算是本环节通关;
- 1/2:指的是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两个条件指的是:1)满足1/3后,同品种中报价不是最高的那个;2)满足1/3后,如果同品种中报价最高,但再给你一次机会,只要报价除以最低报价的比值,在所有品种比值结果中不是前6名的,算是通关了。
2、抗生素从采购份额自动削减10%,进而锁定几个品种削减20%。1、2两条应该是受到了第五批高价中选+围标的刺激。彻底粉碎。
3、细化了MAH委托生产和批文转让的规定,对隶属于同一家(或具有同盟关系的)的精准补漏;4、首次采用一省两中,一个正式一个备选的方式,备选的其实就是替补队员外加间接的价格联动新玩法。很多厂商可能因此而受伤(量价无法挂钩)5、一些品种最高申报价格出奇的低,这是对3-5批原研高价离场+部分抗生素企业高价中选的一种前置性“对策”?6、继续对同通用名不同适应症产品的区分,从报量到目录汇总,莫不如此。分类管理大法就是好。7、疫情三年,医保局不易,企业更不易。相互理解。中小光脚的企业,还想通过“技巧”获得高价高份额?这一次集采是真的没办法了?漏洞全给补上。8、第三批高值耗材脊柱集采即将启动,一品一策的玩法比药品更加精彩。不同组建/套件,给你同一个支付标准(含各种配套服务)如何?然后触发医疗服务项目的调整,进而在DRG分组中用耗材压制药品和IVD。供应链水平低的耗材厂商根本玩不下去。医保局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已有295家药企符合条件,13个品种竞争企业数量≥ 10 家
根据医药云端工作室统计,目前已有295家药企符合条件。从符合报量品种数量来看,国内企业中齐鲁最多,达17个,扬子江紧跟其后也有14个符合要求。科伦、石药13个品种符合条件,此外中国生物和倍特药业分别有11个和10个符合。
此次符合条件的外企也不少,达27家。其中辉瑞有5个品种符合,诺华有4个品种符合,阿斯利康、罗氏分别有3个品种符合。不过纵观过去的五批六轮国家集采,相对于国内药企,外企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都不是非常高,4+7扩围是外企中标最多的一次,有7家中选。随着国采和地方集采的常态化,面对中国庞大的药品市场,外企会如何抉择,新一轮的国采外企又会如何报价,我们拭目以待。
从各个品种竞争来看,此次集采可谓是相当激烈,超10家的品种不在少数,像奥美拉唑注射剂、丙酚替诺福韦口服常释剂型、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头孢克肟口服常释剂型符合条件企业均超10家。
其中,奥美拉唑注射剂竞争最为激烈,有27家国内药企和一家原研企业符合条件。看来一场厮杀不可避免。
附第七批国采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