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中心
适用于联众药械圈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商产品,查看代理申请等。
药直聘
适用于药直聘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聘职位,查看简历申请等。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手机验证码登陆

联众药直聘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大批中成药,「转战」院外

时间:2023-03-16 16:02 │ 来源: 赛柏蓝 │ 阅读:1118



01
处方药排队转OTC
中成药占比较高 



3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又有两个处方药转换为OTC,分别为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


图片

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已有73个品种由处方药转为OTC(含双跨,下同),其中55个为中成药,占总数的75%;其它18个为化药(完整名单见文末附1)。 

从时间来看,2020年转为OTC的药品数量最多,达到40个;2021年有20个;2022年有10个;今年已有3个处方药转为OTC。

图片(完整名单见文末附1) 

除了上述已从处方药转为OTC的,还有一些药品仍在排队。

国家药审中心信息显示,截至今日(3月14日),有4个药品正处于转非公示期,其中3个为中成药,分别为众生胶囊、明目滋肾片、银黄含化滴丸,顺利完成公示后预计将于近两月内正式公告转为OTC。

图片

一些药品从处方药转为OTC后,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晋升到“消费中药”行列,如连花清瘟胶囊、蒲地蓝口服液、蓝岑口服液等知名品种,“院内虽好,院外更上一层楼”。

具体来看,更多品种转非的背后,是中成药“进院难”。

处方药转OTC,有业内人士称,“很多中成药开始将市场「转移」至院外”;也有人称“转为OTC后是不是主动放弃了医保”。 

针对此事,一药企中成药负责人向赛柏蓝表示,“中成药转OTC主要为拓展零售市场,企业普遍有意愿,但很多品种数据不足以证明消费者可以自主药疗,需要数据支撑,过程投入不是每个企业愿意承担的”。

确实现在中成药开始更多关注院外市场,一方面中成药虽有较多宏观面的利好政策,但实际落地方面,一些大三甲在DRG支付、集采KPI考核等维度下,却在变相「拒绝」中成药入院;且全国医保统一,各地医保增补目录的取消情况下,更多企业也开始主动将产品由处方药转向OTC。 

至于“转为OTC意味着放弃医保”,上述企业人士解释道,“那是对当年征求意见稿的曲解”。

2020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时,确实提到“乙类OTC药品”不予纳入《药品目录》,但在正式文件发布后,“乙类OTC药品不予纳入”这一项已被删除。同时,《办法》也明确,原则上医保目录不再新增OTC药品。

图片

针对哪些品类申请转OTC较多的问题,上述企业人士进一步表示主要是“安全性更高,消费者自主选择性比较强的药品”,而肿瘤、免疫性疾病、精神病等治疗药品,一方面受医生处方影响较大,转非价值不大;另一方面此类药品也不在《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全文见文末附2)规定的申请范围中。 

图片

图:截自国家药监局官网

02

“处转非”背后

中成药进院门槛提高

中成药企业逐步开辟院外市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背后,表明第一生长曲线“院内市场”已增长较慢,且产生难点及行业内卷。

医院端,大三甲也在“委婉拒绝”中成药入院。

2021年9月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关于接收新药资料申报的公告》,对大多品种敞开大门的同时,对中成药提出申报要求,“中成药只接收国药准字号为Z的国家1类新药、国家医保谈判品种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品种”;2022年4月7日,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发布的《关于开展2022年度新药遴选的通知》,要求“中成药不予上会(基药、国谈药品除外)”。 

图片

上述企业中成药负责人表示,“中成药进院如果是基药比较容易,相对化药来说,中成药难度略高;而国谈中的中成药大部分是新纳入医保,企业也会借着国谈的名义形成一段时间的进院高峰期,相比以往医保中的中成药进院容易”。

国谈药品入院,还要“看临床价值,如果产品的适应症本身没有替代的产品,可能比较容易进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主任药师黄富宏表示,像“中成药,本身同类品种较多,可能落地困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目录内中成药数量有所提升。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医保目录内中成药数量的占比逐年提升,2019年达到高峰49.4%(1370个),几乎与西药数(1339)持平。2019年后呈微降趋势,2022年目录内中成药占比已由2019年的49.4%下降到了46.5%,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2022年医保目录内西药1586个,中成药1381个,合计2967个。

越来越多中成药被纳入医保支付,表明在支付端政策利好,但实际过程中,也更多造成中成药入院压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DRG试点城市中部分医院对中成药存在「偏见」,部分医院对中成药的停药、限量有增无减,更有甚者直接将中成药全部从住院药房退至门诊药房。

除此之外,目前全国各省已基本完成地方医保增补药品的清退工作,多个中成药产品被踢出医保,企业主动“谋划”处方药转OTC的战略“已打响”。


03
放弃“院内”
拥抱院外第二增长曲线?



面对入院难,中成药企业虽不至于完全放弃院内,但面对越发内卷的医院终端,院外市场却更被看好。 

米内网数据显示,预计2029年,院外市场将以1.6万亿元的总量,打平甚至超过院内市场。目前来看,2021年在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预计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OTC产品有140个(不含双跨、涉及双跨规格的产品暂不列入统计范围),其中中成药占79个,化学药占61个。 

华泰研究报告显示,处方中药的政策面近年存在反转趋势,处方中药的消费终端主要在医院,近年来受到医院总额控制、中药注射剂基层限用、医保报销限制、独家品种国谈等影响,医院市场持续下滑。 

对于多个中成药企业来说,“处转非”甚至变成“双跨”产品,不仅有零售市场的“诱惑”,更有打造大品种的夙愿。据悉,有中成药企业向中药CRO企业咨询,“如何仿个连花清瘟”。

2021年,投资人询问“以岭药业上半年营业收入中,通过医院渠道实现的比例大致多少”时,以岭药业董秘回复称,“连花清瘟为一品双跨品种(处方药/OTC),2021年上半年在零售终端销量高于医疗终端”,但其生产的处方药“心脑血管系列品种(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在医院终端的销售量高于零售终端”。

不可否认,中成药由处方药转为OTC后,或转化为“双跨”后,被打造为“消费中药”,打开了第二成长曲线。 

图片

“企业都有意愿从处方药转OTC”,除了目前已经转非,或转为“双跨”的产品,还有企业在排队——趋势背后,也是“药企院内难”的标志。


附1:2020年至2023年3月处方药转OTC(含双跨)情况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附2: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


图片


(相关申请表格可前往国家药监局官网下载)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