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4 09:58 │ 来源: 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 阅读:1110
严控耗占比,这个四五年来颇具争议的话题,到底还搞不搞?
耗占比不达标:大三甲被通报整改!
近日,海南省中医院官网发布了《关于省卫生健康委党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明确提出:根据省中医院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有7项医改指标,都没有达到要求。后续进行整改后,检查化验占比从2021年的21.3%升至2023年1-7月的22.81%,百元医疗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从23.23元下降至20.59元,下降较为明显,但尚未达到20元以下。
公开资料显示,海南省中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不难看出,百元医疗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不高于20%这个红线,依旧是这家大三甲医院严格监控的指标。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严控耗占比,依旧是各大医院控费的核心指标,部分医院甚至采取停用耗材产品的方式。
例如去年底,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发布文件强调对部分高值耗材予以停用。文件显示,该院对进口和国产差价较大的高值耗材进行全面评估。停用部分高值耗材后,4月份百元耗占比降为33.05元,5月份降为30.26元。效果显现。
更早之前,去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宣布已经开始实行耗材预算定额管理,组织高值耗材价格谈判,对不降价耗材予以停用,目前已停用4批高值耗材。
无独有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在一则通报中表示将降低高价进口高值耗材使用比例。
不惜停用相关医用耗材,也要全面降低耗占比,可以见得医院在耗材控费方面的严格要求,也是公立医院控费迫在眉睫的体现。
卫健委新要求:严控“耗占比”到底搞不搞?
严控耗占比起始于2015年,在2018年年达到顶峰。彼时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对医用耗材进行管控,各地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纷纷开始了降低耗占比的实践探索,成为控制药占比之后的又一热潮。
但是到了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55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不仅取消了“单一药占比考核”,而且没有将“耗占比”作为三级医院绩效考核的标准。
也就是说早在5年前,国家卫健委就明确,不在绩效考核中,继续考核三级医院的“耗占比”。
此后,去年8月四川省省立医院的通报中,四川省卫健委再次强调禁止将‘消耗卫生材料费20元以下、医学检验检查收入占比25%以下’等指标纳入考核。
四川省此举,在全国三级医院轰轰烈烈开展严控耗占比的大潮中,显得与众不同。“严控耗占比到底搞不搞”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单纯考核“耗占比”搞一刀切,尤其是把停用及规范高值耗材使用作为控费的常规手段,是指标不治本。
另一方面,医院方面也指出,公立医院采取全面预算制,无论是药品、医用耗材,还是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都要全面监控,耗占比无疑是一项非常具体清晰的指标,能够明确对医用耗材费用进行监控。
严禁一刀切?医保精准控费时代来临
实际上,耗占比在不同医院和不同科室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甚至在公立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耗占比也存在差异。以广西某家公立三甲医院为例,神经内科的医疗消耗占比达到73.46%,骨科为63.04%,心血管外科为56.08%。而其他一些科室的日常医疗消耗占比则相对较低。
如果一刀切把医院耗占比控制在“20%以下”,相对来说是不合理的。因此国家卫健委也早提出了新的指标:“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也就是考核年度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同期耗材总收入比例。
除此之外,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之下,公立医院耗材控费,进入了更为精准和全面的时代。
早在2021年,国家医保局就发布了《关于印发DRG/DIP付费示范点名单的通知》,明确从2022到2024年,要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并且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医保支付改革与DRG政策的协同推进,加强对医保内消耗大、占用医保资金高的医用耗材进行全面监测。
对未来院内耗材市场格局有着重塑影响的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从源头上改变了医院的成本控制逻辑:医疗机构出于成本考量,可能会严格控制耗材的使用。
如果说严控耗占比,是公立医院控费的一场短期突击战,DRG/DIP全覆盖下的医保支付改革无疑吹响了长期精准控费的号角。
聊完全新控费模式,再回到今天的话题,“严控耗占比”在当下还有必要搞吗?但现实情况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仍旧在很多三级医院进行,这不禁让行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