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9 16:13 │ 来源:赛柏蓝 │ 阅读:1205
业绩承压、战略转型下,跨国药企们纷纷调整在华战略。
优时比48亿打包出售
5款成熟产品及一处工厂
8月26日,跨国药企优时比(UCB)宣布将其在中国的神经学和抗过敏领域5个成熟产品以及位于珠海的生产工厂,以6.8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约48.45亿元,下同)出售给康桥资本(CBC)和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在满足所需的反垄断审批等条件下,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2023年,优时比在中国总营收1.43亿欧元(约11.38亿元),其中九成由此次交易所涉产品贡献(1.31亿欧元,约10.42亿元)。
5个产品分别为开浦兰(Keppra,左乙拉西坦)、维派特(Vimpat,拉考沙胺)、优普洛(Neupro,罗替戈汀)、仙特明(Zyrtec,盐酸西替利嗪)、优泽(Xyzal,盐酸左西替利嗪)。
此次参与收购的买家均为基金公司,康桥资本是亚洲最大的医疗健康行业资产管理机构,而被视作“中东土豪”的穆巴达拉近年也在增加医药领域布局,两者曾于去年4月共同领投了海森生物3.15亿美元的融资。
优时比表示,此次出售的神经系统与抗过敏领域的成熟产品业务,将由康桥资本和穆巴达拉成立新公司并进行规模化运营。
优时比本身将集中精力进行创新与合作,其CEO表示“近期,优时比正积极筹备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罕见病领域新药”。
从全球营收结构来看,优时比的三大“主战场”分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三者今年上半年营收合计占优时比全球营收的86%(分别为52.4%、29%、4.6%)。
中国是其第四大国际市场,不过从增长情况来看,优时比在中国区面临不小压力。
今年上半年,优时比中国区总营收0.74亿欧元(约5.89亿元),按照实际汇率计算(下同)同比下降4%,这是其自2023年中国区总营收下降10%后的又一季下滑。
对优时比而言,将中国区业务出售给更加专注中国市场的机构,或许能更好地保证药品经营战略与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保持一致。
带量采购牵动下
跨国药企持续调整在华业务
赛柏蓝梳理发现,近五年,辉瑞、诺华、GSK等多家跨国药企都对中国区业务进行过权益转让或打包出售。
跨国药企决定调整在华业务的理由包括非核心业务剥离、聚焦核心业务发展等。
一方面,相较于美国、欧洲等市场,中国大陆市场在部分跨国药企整体业务中占比较小,例如此次交易的卖方优时比,尽管中国是其第四大市场,但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足3%。
另一方面,带量采购之后国内市场生变,跨国药企剥离业绩承压板块,可以更集中地提升市场业绩。
近期启动对亚太地区业务重大重组的特药企业协和麒麟,在全球市场发展迅速,其2018年至2023年的全球总营收从2715亿日元(约133.7亿元)逐年增长至4422亿日元(约217.7亿元),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25%。
但在中国市场,受多地集采执行影响,其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非格司亭(GRAN)收入出现下降。
同样受集采影响调整的还有赛诺菲,2020年,氯吡格雷及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过专利期产品大幅降价进入带量采购,当年其中国区收入负增长;第六批国采(胰岛素专项)中,来得时(甘精胰岛素)再受影响。
赛诺菲在国内市场采取的策略,一是调整业务,二是积极寻求合作。此前,其与上药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多款产品通过上药控股的营销服务体系进行销售。
跨国药企甩出的包袱,对于很多国内药企来说仍然是香饽饽。
对于接收方,收购跨国药企相关业务,可能带来意外之喜。比如,2019年,九洲药业以7.9亿元并购诺华苏州工厂,并将其合并入“瑞博”品牌,更名为瑞博(苏州)制药。
此次并购巧妙地帮助九洲药业成为诺华的核心供应商。九洲药业在收购诺华苏州工厂的前一年,其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仅为6.93亿元,2020年其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增长至12.72亿。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既反映了同一政策对国内外药企截然不同的影响,似乎也是国内外药企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动写照。